零基礎如何學好英文?掌握 5 個快速見效的秘訣!

學好英文的祕訣封面圖:零基礎學英文也能快速見效的 5 大技巧
目錄

你是否一直都想學好英文,但即使從小到大學了幾十年,背了一堆單字文法,卻還是發現自己的英文能力只停留在小學生階段?聽也聽不懂,開口說更是不敢。

生活中,還要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人,靠著英文能力和跟你拉開差距。

本文將分享 5 個科學實證有效學好英文的方法,即使是零基礎,也能從今天開始快速進步!



學好英文有什麼優勢⁉️

1. 提升個人競爭力💼

職場上,好的英文能力是加薪和升遷的關鍵指標🪙。更別說在行銷、科技、電子資訊💻️、軟體工程和航空✈️等產業,英文能力只是進入門檻。

另外,世界上多數第一手資訊,如國際大事、最新研究、專業知識和暢銷書📚️,幾乎都以英文發表

如果你能學好英文,直接用英文去理解最新資訊,就能搶下時間差的優勢,先將內容分享給華語市場。

這無論是在職場、自媒體經營,還是提升你的知識深度和觀點影響力上,都是一大優勢。


例 1:《原子習慣》於 2018 年 10 月 16 日在美國首次出版,繁體中文版直到 2019 年 6 月(7 個半月後)才在台灣上市。

例 2:目前最流行和快速發展的 AI 產業,包括最新技術、工具更新和研究成果的發表都以英文為主,因此能直接閱讀英文資訊的人,能比別人更早掌握趨勢和機會。



2. 開啟另一個世界的鑰匙🌍

「語言」最一開始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考試或升職加薪,而是人類演化與社會需求下自然產生的,而這個需求,就是「溝通」和「理解」。

因此,學好英文的價值從不僅限於職場或升遷,就算你完全不在乎這些,光是多會一種語言,就能開啟全新的角度看世界,讓你接觸更多娛樂、文化和最新資訊。



例如:聽懂英文歌曲🎤(許多華語、韓語和日語等流行歌裡也充滿英文歌詞)、看懂美英劇📺️、或潛入外國社群論壇📱,如 Reddit、X(前 Twitter)。


 

Photo by Kyle Glenn on Unsplash




學好英文有時機點的限制嗎?⏱️

說到「學好英文」,很多人會後悔沒有在學生或兒童時期就先把它搞定,認為錯過了黃金期,等到想重新開始,才發現背過的文法單字早就忘光。

根據研究,雖然兒童在第二語言學習上確實有優勢,但成年人同樣有能力掌握第二語言,只要方法正確,即使是零基礎一樣能學好英文

因此我想鼓勵想學好英文的人:

也許學好英文的「最好時機」是你小時候、是 10 年前、還是 5 年前。但無論如何,既然錯過了,你要做的就是在「第二好的時機」開始。而第二好的時機,永遠都是「現在」



想學好英文,零基礎怎麼開始?靠這 5 大方法💡



輸入(聽+讀)是第一步👂📖

想學好英文,無論目標是日常會話💬、旅遊✈️、職場需求💼,還是通過英文檢定✒️,本質上都離不開聽、說、讀、寫


根據語言習得專家的研究想讓這四個能力同步提升,必須具備一個關鍵條件:足夠的「輸入」(聽+讀)。



為什麼「輸入」(聽+讀)那麼重要?

因為輸入」是促進「偶發學習」的最佳方式。「偶發學習」,就是在「沒有刻意學習的情況下,無意間學到的知識或技能」


研究發現,只要持續接觸「程度不遠超我們理解力」的英文,那在聽或讀英文的過程中,大腦就能自然地吸收單字、片語和文法等等的使用方法。


所以想要學好英文,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有大量「聽或讀」英文的機會。像是看英文電影、戲劇、YouTube、或聽 Podcast,讓英文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



真實案例:靠自然輸入學會使用祈使句

我教英文口說時,每次和學生說再見的時候總是會說 :Have a good day(中文:祝你有很好的一天,在文法中被稱為祈使句)。


由於學生總是在「說掰掰👋🏻」的情境裡聽到這句話,久而久之,他的大腦就把 Have a good day,與「說掰掰」的情境連結起來


當他下次遇到「說再見」的情境時,大腦就會「自動」跳出這句話給他,讓他可以立即說出口。


相反的,如果他平常英文「聽得不夠多」,依靠「中翻英」或「先學文法:祈使句的規則」去講英文,那可能永遠也說不出 Have a good day。


畢竟在中文裡,跟別人說掰掰時,我們從來不會說「祝你有很好的一天」。



輸入時,「聽👂」比「讀📖」更優先的四個原因


1.「聽」更符合學語言的自然過程

 想想看,你小時候不也是「先學會聽」,才「學會讀」中文嗎?



2. 多聽,才能熟悉英文裡的連音與發音

例如:debut 是「初次亮相」的意思。

你可以把拼法和意思都背起來但如果不知道發音(ㄉㄟ biu),在生活中遇到還是很容易聽不懂,也不會敢開口用。



3. 強化「即時理解」的能力

「讀」時你可以隨時回頭看句子,但真正的英文對話,沒辦法讓你「暫停現實對話」慢慢理解。



4.「聽」的輸入來源很豐富、真實又方便

Netflix📺️、長影片📱、短影音、Podcast 和英文歌🎧️⋯⋯ 這些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,會比很多參考書裡那種「假掰」的對話更真實。

「聽」也比「讀」更方便,只要戴上耳機,隨時隨地都能吸收英文。


Photo by Dillon Shook on Unsplash



學好英文方法 2:連結情境


學好英文,除了大量的輸入外,練習輸出(說🗣️+寫✍🏻)也是培養優秀英文能力的關鍵

因為如果只是聽得懂,卻從不練習表達,就容易陷入「能聽懂英文,但不敢說」的尷尬情況。

很多人以為,自己口說不流利是因為單字量不夠多、文法記不熟,所以跑去背更多單字文法。
但其實,要讓表達更流利,關鍵不是背更多,而是把「平常學到的英文和真實情境連結起來」。


為什麼要連結情境?

用我們熟悉的中文舉例,就很清楚了:

____天前,台灣的棒球隊奪冠⚾️。





你可以唸過去就知道答案是 B,但對學中文的外國人來說,如果只是死背中文,沒有將「單字連結到情境」,他怎麼知道「兩天」要說「兩」、20 要說「二」十、2000 塊要說「兩」千呢?

想學好英文也是一樣。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要只是單純記中文翻譯,而是多留意單字常與哪些其他單字搭配、常出現在哪些句型中,或常用在什麼情境裡。


例如:

學 take 時,與其只記中文「拿」,更有效的做法是,去注意它經常出現的方式take a shower🛀🏻(洗澡)、take a break(休息一下)、take responsibility(負責)。


把單字和生活情境連在一起,實際需要使用時就能脫口而出




學好英文方法 3:熟悉更多「比喻性表達」

很多想學好英文的人,常會遇到一個挫折:明明每個單字都聽得懂,卻還是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。會有這問題的一個原因,是英文裡有很多「比喻性的表達」。



什麼是比喻性表達?

那些光看字面意思幾乎無法猜到真正含意的英文。例如:piece of cake,直翻是「一塊蛋糕🍰」,但真正的意思卻是「指某件事很簡單」。



英文比喻性表達 vs 字面翻譯

Under the weather Call it a day Get cold feet Hit the road
直翻:天氣下面 直翻:稱作一天 直翻:腳變冷 直翻:打路
含意:身體不舒服🤒 含意:收工、今天先做到這🔚 含意:臨陣退縮 、突然害怕做某件事😨 含意:出發、開始旅程🛫


由於比喻性表達充斥在英文母語者的對話中,也經常在電影、英文歌曲裡出現,所以學會越多,不僅會提升你聽力時的理解力,口說時表達也會更豐富。

想想看,如果一個學中文的外國人跟你聊天時,能自然用出「小菜一疊」、「吃醋」,等等中文裡的比喻性表達,是不是會讓你覺得他中文很溜?

同理,多認識英文的比喻性表達,會讓你更貼近母語者的溝通方式,也更容易真正學好英文。


要學會更多比喻性的表達,與其用枯燥的方式硬背,可以透過更輕鬆自然的方法學


例如:多聽英文歌🎤、追英文劇和電影📺️,甚至在滑手機的時候📱,特別留意英文的梗圖(迷因),都是很好吸收的技巧。


Photo by Nick Morrison on Unsplash



學好英文方法 4:從基礎單字延伸學習

很多想學好英文的人都有個盲點:只追求背更多新單字,卻忽略了把 make、go、move 這種超簡單的單字徹底學好。


以「make 做」為例:如果你只會「make a cake(做蛋糕🍰)」、「make tea(泡茶🍵)」,那代表你少學了超過 10 種母語者常用,有關 make 的簡單表達:


1. Make = 使 / 強迫 / 讓


 2021 年上映的《歷陰宅 3》,它的英文原文標題是 The Devil made me do it(make 的過去式),中文翻譯是「是惡魔我的」。


發現了嗎?即使英文原標題沒有「逼 force」這個單字,專業的翻譯人員還是為中文標題翻出了「逼」。


想想看如果你要表達這句:「我女友逼我每天去運動


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?→「逼」的英文是什麼啊?沒背過……然後就說不出來了。


其實你根本就不用學「force = 逼」,只要在學 make 時,有把它徹底學好就好。



更多 make 的使用方式


2. Make up = 唬爛/編造

She made up a reason for not going to work today💼.

(她編造了一個今天不上班的理由)



3. Makeup = 化妝品/妝容💄

Ash likes to do her makeup in the morning.

(Ash 喜歡在早上化妝)



4. Make out = 親熱 👩🏻‍❤️‍💋‍👨🏻

They were making out at the park last night.

(他們昨晚在公園親熱)

 

5. Make up for = 彌補/補償

He cooked dinner to make up for the fight 🍚.

(他煮了晚餐來彌補吵架的事)



6. Made from = 由…製成(原料已轉變)

Tofu is made from soybeans🫘.

(豆腐是由黃豆製成的)



7. Made of = 由…組成/製成(原材料仍可辨認)

This chair is made of wood🪑.

(這張椅子是木頭做的)



8. Made with = 用…製成(有使用但不一定是主要成分)

This smoothie is made with fresh fruit🍹.

(這杯果昔是用新鮮水果做的)



9. Make … into = 把…變成

They made the book into a movie📽️.

(他們把這本書拍成了電影)



10. Make it = 成功/抵達

Can you make it to the meeting at 3 pm?

(你能準時趕到三點的會議嗎?)



11. Make fun of = 取笑/嘲笑

Stop making fun of my new haircut💇🏻‍♂️.

(不要再笑我新剪的髮型了)




學好英文方法 5:文法只是輔助,不需硬背


在「學好英文方法 1」 中提到,文法可以透過程度合適的英文聽力和閱讀,在過程中自然吸收,而不是硬背規則


例如:

➢  I have been to Japan a couple of times. (我去過日本兩三次了🗾)


這句話裡的 I have been to(去過某地、已經回來)現在完成式



但你並不需要先知道「它叫現在完成式」才能說出口,只要在了解句子的意思後,靠自然接觸類似的句子,大腦就能歸納出規律,讓你也能自然說出口:


I have been to Korea many times. (我去過韓國很多次了🇰🇷)


I have been to his home many times. (我去過他家好幾次了🏠️)


文法就像一個語言背後的「底層邏輯」,你不需要為了學好英文,強迫自己死背所有文法規則。


就像教長輩使用 3C 產品時📲,只要教他們「傳 Line、打電話📞、按愛心❤️」就好,不需要把手機拆開來,解釋是哪些零件或原理讓手機可以運作。

要學好英文也是一樣:實際運用會比理解所有文法規則更重要



怎麼把文法當成學好英文的輔助?

不要從「規則開始學」,而是「從接觸情境開始」,並專注於弄懂句子的含意。



❎️錯誤的學習法:

背「現在完成式」的公式 → have + 過去分詞(主詞+have/has+Vpp)



✅️更輕鬆有效的學法:

在情境中自然接觸到「現在完成式」的用法,讓大腦建立「意思和用法的連結」,再去補充規則理解。


例如:


你在看電影時裡聽到:I have already eaten.(我已經吃過了🍴)。

接著又多次遇到類似的用法,你可能會慢慢發現它常出現在「描述過去發生,但和現在有關」的情境。這時再去學「現在完成式」的規則,就很容易理解。


Photo by Mindspace Studio on Unsplash

 



學好英文的困難🏫

在台灣要學好英文常需要面對許多挑戰。例如:缺乏英文環境導致練習機會有限。

另外,在學生時代,學校要求學習大量科目📝、上課時間長🏫,而出社會後,上班工時又讓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學好英文💼。


你可能會覺得,「在台灣,每個人從小學到高中,好歹也都至少學了將近十年的英文吧?」

這看似是好事,卻反而是許多台灣人無法學好英文的關鍵,原因在於:傳統學校和補習班的英文課程,充斥著因「教學而產生的錯誤和迷思」,而這些錯誤還在不知不覺中,負面影響你的英文能力。



因教學而產生的錯誤 1:單字滿分,口說零分📚️


台灣的英文學習太偏考試導向,為了拿高分,死背成了最快速的方法🗒️。

這樣的問題在於:死背單字不僅讓人學得痛苦,還容易讓學習與實際應用脫節。

背了大量單字的學生,也許在考場上能拿到高分,但真正需要用英文溝通時,依然不敢開口,而沒背單字的學生,不僅考試成績爛,還會對學好英文產生排斥心理,失去學習動力。


英文學習迷思:要學好英文,記憶力一定要好 (把單字的中文都背起來)

要把英文學好,重點從來不是死背單字的中文,因為單字的意思常會根據情境而變

get 為例,在不同情境中,會有完全不同的意思:


1. I need to get a new phone.(我需要「買」一台新手機📱)


2. It’s getting cold.(天氣「變」冷了🧊)


3. Can you get me some water? (可以幫我「拿」點水嗎?💧)


4. I don’t get your joke.(我沒「聽懂」你的笑話)


5. I don’t want to get sick. (我「不想」生病💊)


6. What time will we get home?(我們幾點「到」家?🏠️)


7. I will get him to study.(我會「迫使」他讀書📖)



因教學而產生的錯誤 2:過度依賴文法📖


在黑板上大大寫著這堂英文課要學的文法名稱,是許多學校和補習班英文課的起手式

但想真正學好英文,這樣的學習反而會讓我們過度專注在文法規則,導致在需要口說時顧慮太多。像是在開口前在腦中想著,「這樣講時態對不對?」

太多的疑慮,加上怕犯錯尷尬,往往是造成無法學好英文的關鍵之一。



因教學而產生的錯誤 3:課本這樣教,卻永遠用不上的英文📙

打招呼時的英文👋🏻:「Hi, how are you? I am fine, thank you. And you?」 是課本式英文的代表📚️。

像這種因教學而產生的錯誤的問題是:母語人士在真實對話中幾乎不會這樣說,所以即使背熟了,也會在實際溝通時聽不懂對方,也不知道要怎麼回覆。


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 「seldom 很少」。

在我教超過 800 小時的英文口說課中,我發現台灣學生在表達「我很少」時,很喜歡用「I seldom」,但在英文母語者的日常會話中,用「rarely 或 hardly ever」來表達「很少」才是更常被使用的選擇。



因教學而產生的錯誤 4:會考不代表會用📃

許多英文考試會透過選擇題、填空題和中翻英來檢測英文能力,但這些方式只能測出非常表面的英文程度

再加上許多老師過度專注在教授解題技巧和考試策略,導致學生雖然能在考試中猜對或答對,卻無法真正學好英文,更別說在真實情境中使用。

Photo by Feliphe Schiarolli on Unsplash



結論:想學好英文,要讓英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

本文分享了 5 個科學實證、有效學好英文的技巧。最後提醒,英文是一個工具,就像手機或電腦一樣,目的是讓你更方便地表達想法和接收資訊。

與其被「死背單字文法和考試」綁住,不如多創造「用英文」的情境:看影片、聽 Podcast、用英文寫日記、跟人聊天⋯⋯當你讓英文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時,就會發現,學好英文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快和簡單。





參考資料

參考資料 1:關於台灣人學英文的一些大實話:承認吧!流利沒口音「聽起來就是比較厲害」,但學校通常無法教你這些


參考資料 2:Newport, E. L. (2020). Children and adults as language learners: Rules, variation, and maturational change.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, 12(1), 153–169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tops.12416 


參考資料 3:Long, M. H. (1983). Native speaker/non-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1. Applied linguistics, 4(2), 126-141.


參考資料 4:Hulstijn, J. H. (2003). Incidental and intentional learning.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, 349-381. 


參考資料 5:Krashen, S. D. (1985). The input hypothesis: Issues and implications. (No Title).


參考資料 6:Swain, M. (1985).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: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.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, 15, 165-179. 


參考資料 7:Littlemore, J., & Low, G. D. (2006). Figurative thinking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. Springer.


參考資料 8:Schmitt, N., & Schmitt, D. (2020).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.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

參考資料 9:Brown, H. D. (2000).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(4th ed.). Longman.

 


FAQs

Q 1:零基礎,學好英文最快的方法是什麼?

A:大量的「輸入(聽和讀)」是學好英文的第一步和必要條件,建議從有興趣的內容開始。

例如:看英文電影、Podcast 或簡單的英文文章,關鍵是:選擇「自己大致看得懂、但又有一點挑戰性」的素材。

記得,先輸入,再輸出。讓英文進入你的生活,再開始慢慢練習表達。

A:當然可以!語言天份其實只占一部分。學好英文最關鍵的,還是方法和持續投入。

A:不一定。只要有足夠的英文輸入,文法能被大腦自然吸收。文法可以是幫助我們學好英文的輔助工具,但絕對不會是主要的學習方式。

A:這取決於你想用英文做什麼?如果目標是能在生活中流利溝通,那建議先鎖定一個你實際會用到英文的情境,然後針對這個情境練習。

以日常生活的情境為例,零基礎如果方法正確,可能一兩個月就有機會學好一個完整英文情境。

A:英文不只是考試科目,更是連結世界的重要工具,學好英文能幫助你:

職場上更有競爭力:英文是許多產業的基本門檻,能幫助升遷、加薪或轉職

掌握最新資訊:國際新聞、最新研究、暢銷書、AI 技術多以英文發表,懂英文的話就能搶先吸收

打開世界視野:看懂美劇、聽懂歌詞、逛國外論壇,想享受更豐富的娛樂和文化,英文是不可或缺的工具